你是否觉得施虐者的虐待行为都是性格使然?
你是否认为只要给予施虐者足够的爱、关怀和时间,他就能改过自新?
你是否觉得施虐行为是一时的情绪失控导致的?
你是否觉得只要能成功戒酒、戒赌等等,他就不会再施虐?
你是否觉得他对你的虐待行为源于他有过失败的感情经历?
你是否疑惑为什么每一次在他对你施虐后,他痛哭流涕,他真心悔过,可结果却是再次对你施虐?
为什么一般的心理咨询、夫妻咨询没用?甚至会加重他的施虐行为?
施虐行为(身体、语言暴力都算)不是源于一个人的性格不好,也不是他脾气太坏,而是由他根深蒂固的信念(value)导致。施虐者理所当然的认为女人就是自己的附属品。女人在跟了自己后,就不该有自由意志,就该听从自己的一切安排。他认为女人比自己低一等。
除了极个别的真精神病患者外,施虐者在施虐时都是清醒的。他们清楚的知道,打人要打在什么部位,以及打多重。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不想让外人发现自己的施虐行为。他们很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书中的一个例子是,男的打老婆,只打腰部以下的位置。他在和本书作者咨询时说漏了嘴,“我当然知道打哪里。”
很多人会以为施虐者都是管控不住脾气的人。如果真是这样,那当警察敲门时,他为什么能一秒进入镇定自若的状态,甚至还有精气神扮演受害者的模样?那状态切换快到奥斯卡都欠他一座小金人。与他的平静如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旁刚被虐待的女人。她看上去情绪激动,精神恍惚。这时“影帝”往往能找到合适的说辞,从而逃脱警察的问话。
有相当多的施虐者是社会精英,他们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指点江山。不管有钱没钱,这类人都是情感操控的高手。不仅是对自己的女人,对外界也是一样。这个一会再说。
有些施虐者有酗酒赌博药物滥用的恶习。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是这些恶习导致了他的施虐行为。这也是一个迷思。施虐是施虐,和其他恶习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酗酒打人的男人,你可以说他有两方面的问题,但你不能说是他的酗酒行为导致了他施虐。
酒精是情绪抑制剂,不是兴奋剂。酒给本就想酒后乱性、酒后打人的人提供了借口。就如书里举的例子一样,男的早早打定主意要今晚打老婆,打之前喝酒是为了“热身”。(真他妈够变态的!)
一个酗酒还施虐的人,不会因为戒酒成功就不施虐。很有可能在他清醒的时间变多后,他会变本加厉的虐待女人。参加戒酒戒毒一类的项目,不会改善他的施虐行为。参加anger treatment program也不会。看心理医生,不管是强制还是自愿,基本上也不会。
刚才有说,施虐者都是情感操控者。他们会反向利用这些惩戒项目以及咨询师们为自己“谋利”。有些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沿用惯常的咨询手段,把重点放在他们的感受上。聊个屁的感受。咨询重点应该是男方的行为以及受害者的感受。还有些咨询师在没有和受害者聊过的情况下,仅凭施虐者的说辞,就判定他不是一个会施虐的人。好么,正中他的下怀。
在夫妻咨询中,跟受害者说,你们都该退一步。你们是彼此伤害。你也要理解他的感受blabla… 这类搅屎棍的言论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退一步?excuse me? 她又没做错,退什么步?!就如作者所说,夫妻咨询只在一种情况下有用,那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夫妻双方都有错。不好意思,施虐(abuse)不在其中。
施虐者的施虐行为和受害者无关,和亲密关系的状态也没关系,是他的个人问题。受害者不要觉得自己也有做错,不要觉得自己有本事掌控他的施虐行为。
施虐者善于混淆视听,让他人的关注点不放在他的施虐行为本身。他擅长各种甩锅。“前女友伤害我伤害的太严重了,导致我现在对女人、对亲密关系有阴影。”“我是太爱你了。我太在乎你了。我太害怕失去你。”
过去的伤害只能定义你会怎么想,不能定义你未来会怎么做。被前任伤害的人多了去了,各个都变成施虐者了吗?
真正的爱是尊重,是欣赏,是拿对方当“人”看,而不是将对方视作一件私有物品。
这些人为什么难以改变?你跟他说,我们相亲相爱,好好过日子,不香吗?你觉得香的东西,对方可不觉得香。不要用你自己的价值标杆去说服他。
施虐者施虐上瘾的终极原因是这样做,好处多多。因为施虐,一家老小都怕自己,都看自己脸色。他在家可以为所欲为。一家人都拿自己当皇帝对待。做家务?不存在的。被老婆管控?更不存在。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一切是自己说了算。
关于这一点,也是很多人的迷思。如果他不施虐了,他就享受不到这些特殊待遇了。他哪舍得?明明可以啥也不干就获得一切,你现在要他劳心劳力的洗碗刷锅陪孩子做作业?你做啥黄粱美梦呢?这么简单的账,他算不清吗?还是那句话,不要拿正常人的思维去思考施虐者们。他们都是极度自私自利的,在家里永远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最重要。
正如作者所说,想改变他的施虐行为是一件很难很难很难的事,难到几乎不可能。一是因为虐待他人收获的好处太多。二,施虐是“根”上的信念扭曲导致的。你让这人从“根”上作出改变,太难了。别傻乎乎的认为你可以用爱感动他。不要天真了,不存在的。
一般来说,最开始让施虐者改变的都是外部的“胁迫”,比如说他真切的知道如果再不改变,女人就会离开自己。改变不容易持续的一大原因就是刚刚说的,施虐带来的好处太诱人,他舍不得放弃。这些男人还擅长“伪”改变。一旦女的心软,男的又会故技重施。作者建议,面对施虐者的改变,受害者不能心软,不能因为他短期内有所改变就认为一切光明了。
有些男的在施虐完后,会痛苦流涕的给女人道歉。女的傻逼啊,心软啊,觉得哎呀,我的宝。就如作者所说,男的在施虐完后是不是真心悔过,根本不重要。因为就算他是真心悔过,也不代表他就不会再打女人。女人傻啊,男的掉几滴泪,膝下一软,女的就原谅了。然后没过多久,自己又会挨打。
作者还在书中讲到,很多被虐待的女人会出现斯德哥尔摩效应。她们会更难离开施虐者。
施虐者是怎么长成施虐者的?”An abuser is not born; he is made.” 他们当然不是一出生就这样。他们是受到了家庭、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当然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原生家庭。如果父亲是家暴男,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子,有成为家暴男的可能,而女儿。。。则容易遇到家暴自己的伴侣。人对自我的定义以及对人际互动的认知,都受到原生家庭的直接影响。如果从小生活在看低女性、通过暴力就能满足私欲的环境里,你觉得他/她的认知会是什么?长大后,他也容易这样暴力对待女性。而她则会在潜意识层面看低自己,觉得自己不重要,不值得被平等对待。人在潜意识中往往会找寻自己熟悉的情感互动模式,即使这个“熟悉”是有毒的,是致命的。什么是熟悉?当然是原生家庭的情感互动模式。想逃离潜意识的枷锁,人一定要觉醒、成长。
这本书的精彩部分还有很多。比如说,如果不看这书,我都不知道美国的司法系统应对家暴问题也是一地鸡毛。Restraining order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个笑话。书里的其他内容,我就不多说了。也许家暴男离你很远,但看看这本书,开阔下视野还是极好的,毕竟有些认知视角值得玩味。
我特地搜了下,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叫“有一种伤害,以爱为名”。看某瓣有人说翻译的很烂(不惊奇)。内容不知道,但这个标题起的是真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