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闲话看到一个妈妈发的帖子。她儿子10岁左右吧,不讲究卫生,进门不洗手,自己的房间搞得很乱。妈妈吼他一次他就整理一次房间,但也仅仅能保持2到3天。这个妈妈说儿子成绩下降,在学校里不合群,变得越来越孤僻。我当时只翻看了第一页,具体细节记不太清了,所以我的转述可能有出入。没有冒犯任何人的意思,拿这个例子作引子,谈下我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首先,冲着他人大吼大叫期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这点就很不可取。吼叫这种沟通方式只适合单次博弈。如果你希望对方长期的按照你的思路走,那么就不要暴力沟通,更何况对方是小孩子。
之前在冬吴同学会里听过一个故事。一个爸爸在家里赶deadline,儿子在隔壁房间大吵大闹。这个爸爸没有冲到隔壁屋发火,“你别闹了!爸爸在工作!” 而是走过去平心静气的跟儿子讲了一个故事。“你还记得上回爸爸出差时给你买的小汽车玩具吗?那个小汽车可是你很想要的。当时爸爸到家时你已经睡着了。爸爸不想吵醒你,于是把小汽车放到你的枕边,那样你醒来就能立刻看到玩具了。现在呢,爸爸在忙,你是不是也应该不吵到爸爸呢。”听到这里儿子立刻就明白了,之后乖乖的没再闹。这个例子里,如果这个爸爸只是简单的跟儿子说,“我在赶工作,你别闹”,儿子不见得能理解。因为在他的认知里,他不懂得什么是工作,也不懂得如果不及时交付工作报告会有什么后果。你用你的认知去跟孩子沟通,由于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上,沟通的效果可想而知。
伯凡大叔的日知录里对这个问题有过详细的阐述,他称之为“受体”。我们之所以吃辣椒会觉得辣,是因为我们有辣椒受体。而鸟儿们因为没有辣椒受体,它们吃辣椒是无感的。如果鸟和人可以沟通,你跟鸟说,“辣椒好辣啊!”它肯定一脸懵逼,“你在鬼扯些什么?”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如此。如果对方对你的说话内容没有“受体”,他是肯定不能理解你的,你吼破嗓子也没用。
跟孩子讲道理,要站在孩子的认知框架内,从ta的视角切入,用一个故事(最好是孩子自己经历过的)讲明白一个道理。我再举个例子。你跟一个3岁的孩子说,钱是万能的,他懵懵懂懂。假设这个孩子很爱吃糖,你跟他说钱是万能的,因为钱能让你有吃不完的糖果。这么表述的话,他就能明白了。但若是你跟一个成年人也这么表述的话,对方肯定认为你是个智障。这就是情境对话有意思的地方。你要根据说话对象的“受体”的不同,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去阐明你的观点。
还有,不管你跟谁讲道理,都不要很直白。如果你们是上下级,年龄差很多,或是地位悬殊,直愣愣的表达还算okay。但如果你俩是平级,这么做就很不可取了。因为你的“上帝视角”在听者看来是一种压迫,是你对他的征服。在不知不觉中会让对方有自卑感,会让对方不舒服或是不服气。即便你本意是善的,也容易吃力不讨好。但如果你运用场景思维(“受体”思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对方讲明一个道理,对方的接受度会大很多。因为这个过程是一种分享,彼此是平等的。沟通的有效性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是怎么说。It‘s all about context, not content.
在一开始的例子里,这个妈妈用吼的方式的确能让儿子整理一次卧室,但这种外界强迫的改变从来就不会持久,想持久只能是孩子内心认可做这件事的愉悦性。你不要跟孩子说不洗手很脏啊会得病啊,因为他没“受体”,所以他不会理解。之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妈妈把儿子手上的细菌做成了培养皿,后来的那个画面真是“触目惊心”。你可以找个机会让儿子“不经意”的看到这个图片。当他惊恐的问你这是什么时,你淡定的回,“哦,一个妈妈用孩子手上的细菌做的培养皿,好恐怖哦,真想不到呢。” 你就此打住。在这个时候你千万别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不洗手”。呵呵,如果你这么说了就前功尽弃了。我们要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改变他潜意识中的认知,让他觉得这个认知改变是源于他自身的,不是外界强加给自己的。通过话语暗示让对方的潜意识自主的意识到你想要的结果。
这个妈妈还可以和老公“串通”。哪天吃饭时,聊聊隔壁老王家的孩子的事。比如说那个孩子因为不注意卫生,得了很严重的传染病,已经住院多时了。学业影响太多,怕是要留级了。反正就是类似的故事。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你儿子没玩手机也没有看电视,他的思路还是和你们在一起的。你们夫妻俩就聊你们的,也别试探儿子的想法。还有就是如果你平时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话,在路上也可以听一些卫生健康类的podcast。做的这些,都是希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对这件事的认知。一旦他自己认定了,想改观就太容易了。
你还可以使用奖励法。有什么东西是儿子特别想要的,有什么地方是儿子特别想去的,或是有什么事情是儿子特别想做的。只要不犯法或是不健康的,都可以作为奖励。跟儿子说,如果他能坚持每天回家后洗手,保持房间整洁,坚持30或60天的话就奖励他什么什么。对于这种奖励,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第一,不要把奖励的选项交给孩子。你最好不要跟儿子说,“儿子啊,如果你能保持30天天天进门就洗手,同时保持房间整洁的话,我就答应你一个愿望”。如果你儿子说的愿望是要一笔钱,又不肯跟你说拿这笔钱做什么,你说你是给还是不给?或是他的愿望特别的“宏大”,你该怎么办?难道你要说,“不行。除非你干净整洁保持半年时间,我才答应”。呵呵,听完儿子保准拜拜手,不玩了!所以,把奖励的选项握在自己手上是因为可控性。第二,不要把这个坚持的时间段搞的太久。我觉得一开始最多设定60天。太长的话,孩子一直见不到“奖励”,容易失去坚持的动力。而且即使你和儿子说好了是60天的奖励,你在30天左右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惊喜奖励,让他有盼头,reassure him that mom means business. 通过设置奖励刺激他人做事就和给员工设定工作目标是一样的。有难度,但努努劲儿就能够的到。若是目标定的太遥不可及,那等于是没定目标。
关于如何改变孩子的坏习惯我还想说的一点是 ,与其一开始就指望孩子一步到位的改变坏习惯,不如先设一个小目标,改变这个坏习惯中的一部分,一点一点的改变。就如蝴蝶效应一样,初始条件的极小改变,成就了最终的巨变。这个过程中对父母的耐心要求很高,但生为人父/母,本就是一场修行。忍了。
↙
在帖子里,这位妈妈把孩子的成绩下降和不合群归结为孩子的不讲卫生。我觉得这个因果关系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我是这孩子的妈妈,与其抓耳挠腮想出让孩子讲究卫生的策略,我会选择先去学校调研。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成绩下降?为什么不合群?是不是有其他原因是我没意识到的?有没有bully? 会不会因为遇到了不好的老师,被打压造成的?会不会是跟某个姑娘表白失败被嘲笑了?etc...
孩子的不讲卫生也许只是为了打马虎眼,为了遮蔽更严重的问题。我不知道我这么说,大家会不会懂?比如说,你胖所以你不出去社交。是啊,胖啊身材不好,没自信,所以不愿意走出去,似乎是那么一回事。但是有没有可能是你压根就不会社交,而“胖”只是你对自己社交无能的一种掩饰?说个更扎心的。你喜欢一个男人,即使对方对你不上心,你也不舍得放手。你到处说,我好爱他。但有没有可能是你清楚的知道,要是你没了他,你找到下个恋爱对象的可能性很渺茫?因为你不够优秀,不够美丽,没有足够的情商去吸引男人。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因为你只有一个篮子,你没有其他篮子可以放。
回到这个例子中。看似是因为儿子的脏乱差导致了成绩下降,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其他不可说的原因让儿子成绩下降,而他用脏乱差掩饰了呢?有没有可能在发现了真实的成绩下降的原因并且改正后,脏乱差的问题就自动解决了呢?Well...
最后,这个妈妈还在某楼中很自责的说自己曾经太惯着孩子,什么都替孩子做,这才导致了孩子的问题。well... maybe. 但是请别自责,更别在孩子面前自责,因为那会加重孩子脏乱差改正的难度。“反正错不在我,都是我爸妈不好。从小就没给我养成好习惯。”这锅耍的。我就是被我爸妈无底线的惯着,捧在手心长大的,怎么我就没长成一个不讲卫生的女人?事实上,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人特别讲究,家里永远是spotless.
不要自责,为人父母我们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就难免犯错。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及时修正就好了嘛。
↙
今天提到了潜意识,以后会有更多的文章提到这个点。让孩子改变坏习惯和让男友给自己花钱一样,都是一个路数。具体执行方法有些许差别,但是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影响对方的潜意识,不惊动对方的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