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个好友,她目前被一桩官司搞的焦头烂额,前几日在电话中跟我抱怨,她发现她爸妈在国内又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她的名字给她买了房子,而这对她打赢这场官司是有潜在的负面影响的。我在电话里吼,“你到底在国内有几套房子啊?!”她用很温柔很天真很好奇的语气问我,“你难道在国内没几套房子吗?”我。。。
2.
前些日子帮一个朋友翻译了一部80多分钟的小众纪录片。我本来想的是不翻英文,直接听译转成中文。但这样听译了10分钟后我发现这不可行,因为听懂是一回事,但“信达雅”的翻成中文是另回事。直译太生硬,我要在充分理解原话的前提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翻译成中文,这比我想象的要难很多。于是改变模式,我先听写出英文字幕,然后找来几个“苦力”,让他们对着我的英文译本翻译成中文,而我做zui后的校正。我找的这几个朋友中,本来特别让我期待的朋友翻译的很是一般般,错误太多导致我要大面积的返工,而一开始没什么期待的朋友反而让我惊艳。她翻译的好赞,我几乎不用做什么改动,她甚至还指出了一处我英文听译中的错误。
3.
我有个闺蜜在博士屯,前段日子她花了小几千刀买了自行车以及配套的鞋子。她在家里练习时摔下来好几次,跟我打电话说,“天呐,鞋子要扣到脚踏板里,好可怕。”后来有天她和小伙伴俩人外出骑车骑了7个小时。小伙伴都惊呆了,想不到她体力如此的好(我要嘿嘿嘿)。她说,新英格尔兰地区有很多风景很美的小镇,平时开车路过根本不会注意,这次骑车穿越了几个小镇,一路美景,一路沉醉,好不惬意。
▼
第 一个故事里的这个好友我太熟悉了,认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她炫富过。她是一个特别努力踏实善良的女人。所以她这么问,我知道她是真的疑惑,半点装逼或是隐形炫富的意思都没有。我当时听到这话时既觉得无奈又觉得很好笑。哎,女人啊,你是有多不接地气。她要是换个人问这个问题,对方得恨的牙痒痒。两年前我认识了一个妹子,她跟我提起小时候家境贫寒,要借钱过年,要看周边人的眼色过日子的经历。那一刻贫穷离我那么近却又那么远。从小家境优越没吃过苦的我不曾想过有些人真的过着只在书本上或电视中看到的贫苦生活。也是那一刻让我再次感受到,你以为你了解,其实你狗屁不知。It's very humbling.
以前看美剧如果发现中文翻译有错误,会不自觉的想,“天呐,这都能错。什么英文水平啊。”等我自己体验了翻译视频后很想对这些无私奉献的翻译者们深深的鞠一躬,谢谢你们的付出。这真的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另外,我通过这次找朋友一起翻译视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这和在公司带团队是一回事。作为一个领 导 者,一定要做到macro-manage. 起用有能力且适合职位的下属做事,而不是亲力亲为。那样不仅会把自己累死,而且绩效也上不去,团队肯定不能做强做大。如果担心下属能力强,会超越自己,于是只招能力不那么有竞争力的下属,那么zui终会害了自己的仕途(其实感情中不也如此吗?害怕婚姻破裂,于是只找综合实力比自己差的另一半,结果呢?都过上幸福生活了吗?)。同时,一个人靠不靠谱,实力是否过硬,只有自己“用”了之后才有资格评判。
说到骑自行车,很早前和一个玩过铁人三项的朋友吃饭。席间我们聊到冥想,他说他把去郊外骑车当作冥想。不戴耳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行车和耳边呼呼而过的风声。我当时想象了下那个场景,嗯,很“冥想”。我闺蜜在骑了7个小时的自行车后很兴奋的和我通电话,和我讲了中间发生的趣事,说小伙伴的车胎扎了,只能叫uber来接他们。谁知道uber迟来了,一问竟然是uber车的车胎也被扎了。What a coincident! 当然这不是重点。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喜欢上骑车,更没想过会透过其他方式重新发现她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小城的美好。
很早前在伯凡大叔的日知录里听过微出轨这个词,他说这是他自创的。“人偶尔要偏离自己既定的生活和工作轨迹,接触到按照你常规路径永远接触不到的人和事,这是一种认知升级,至少也是一种防止认知降级的好方法。”这不就是get out of the comfort zone的另类诠释吗?时不时的把自己放逐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体验不一样的事物,让自己回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自认为很熟悉的环境或自己。而当我们再次回到自己的世界时,一定会活得更自由。
另外,这些“微出轨”的经历不正是很好的谈资吗?我想,一个有趣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微出轨的人。